当前位置: 首页 > 学习知识 > 之、其、为、观、于、时这些虚词在古文中的意思

之、其、为、观、于、时这些虚词在古文中的意思

网站编辑:上海建站网 发布时间:2022-05-20  点击数:
导读:之、其、为、观、于、时这些虚词在古文中的意思 安德魯˙雷 1年前他留下的回答 已收到1个回答 qaws4efqp2df2_ 网友 该名网友总共回答了22个问题,此问答...

之、其、为、观、于、时这些虚词在古文中的意思

安德魯˙雷 1年前他留下的回答 已收到1个回答

qaws4efqp2df2_ 网友

该名网友总共回答了22个问题,此问答他的回答如下:采纳率:81.8%

  【 而 】
  (一)用作连词
  1.表示并列关系.一般不译,有时可译为"又" .
  2.表示递进关系.可译为"并且"或"而且".
  3.表示承接关系.可译为"就""接着",或不译.
  4.表示转折关系.可译为"但是""却".
  5.表示假设关系.可译为"如果""假如".
  6.表示修饰关系,即连接状语.可不译.
  7.表示因果关系,
  8.表示目的关系,
  (二)通假字
  1.通"尔",用作代词,第二人称,译为"你的";偶尔也作主语,译为"你".
  ①而翁归,自与汝复算耳(《促织》)
  ②妪每谓余曰:"某所,而母立于兹(《项脊轩志》)
  2.通"如":好像,如同.
  ①军惊而坏都舍.(《察今》)
  (三)常见搭配
  【而已】放在句末,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,相当于"罢了".
 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,得数十人而已(《虎丘记》)
  ②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如是而已(《师说》)
  ③我决起而飞,枪榆枋而止,时则不至,而控于地而已矣(《逍遥游》)
  【而后】才,方才.
  ①臣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.
  ②三月而后成.
  【而况】即"何况",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.
 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,虽大风浪不能鸣也.而况石乎!
 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,而况大軱乎!
  ③臣虽下愚,知其不可,而况于明哲乎(《谏太宗十思疏》)
  【既而】不久,一会儿.
 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,按诛五人(《五人墓碑记》)
 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,因而化怒为悲,抢呼欲绝(《促织》)
 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,舅姑爱其子,不能御(《柳毅传》)
  【 其 】
  (一)用作代词,又分几种情况:
  1.第三人称代词.译为"他的","它的".
  ①臣从其计,大王亦幸赦臣.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  2.第三人称代词.译为"他""它".
  ①秦王恐其破壁.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 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.(《师说》)
  3.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.译为"我的""我(自己)"或者"你的""你".
  ①今肃迎操,操当以肃还付乡党,品其名位,犹不失下曹从事.(《赤壁之战》)
 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.(《游褒禅山记》)
 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,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(《触龙说赵太后》)
  4.指示代词,译为"那""那个""那些""那里".
  ①及其出,则或咎其欲出者.(《游褒禅山记》)
  ②今操得荆州,奄有其地.(《赤壁之战》)
  ③不嫁义郎体,其往欲何云?(《孔雀东南飞》)
  5.指示代词,相当于"这""这个""这些".
  ①有蒋氏者,专其利三世矣.(《捕蛇者说》)
 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.(其:这)
  6.指示代词,表示"其中的",后面多为数词.
 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.(《石钟山记》)
  (二)用作副词.
  1.加强祈使语气,相当于"可"、"还是".
 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,安陵君其许寡人!(其:可要)
  ②攻之不克,围之不继,吾其还也.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
  ③与尔三矢,尔其无忘乃父之志!(《伶官传序》)
  2.加强揣测语气,相当于"恐怕"、"或许"、"大概"、"可能".
 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,愚人之所以为愚,其皆出于此乎?(《师说》)
  ②王之好乐甚,则齐国其庶几乎?(《庄暴见孟子》)
  3.加强反问语气,相当于"难道"、"怎么" .
  ①以残年余力,曾不能毁山之一毛,其如土石何?(《愚公移山》)
 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,可以无悔矣 ,其孰能讥之乎?(《游褒禅山记》)
  ③且行千里,其谁不知?
  (三)用作连词.
  1.表示选择关系,相当于"是……还是……" .
  ①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?(《马说》)
  ②呜呼!其信然邪?其梦邪?其传之非其真邪?(《祭十二郎文》)
  2.表示假设关系,相当于"如果".
  ①其业有不精,德有不成者,非天质之卑,则心不若余之专耳.
  ②沛然下雨,则苗浡然兴之矣.其若是,孰能御之?(《孟子见梁襄王》)
  (四)助词,起调节音节的作用,可不译.
 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(《离骚》)
 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,芳菲菲其弥章(《离骚》)
  (五)常见搭配
  【何其】译为"多么".
  ①至于誓天断发,泣下沾襟,何其衰也!(《伶官传序》
  【 焉 】
  (一)兼词.
  1.相当于"于之"、"于此"、"于彼".
  ①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(在其中).(《论语》)
  ②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(从这里).(《劝学》)
  ③五人者,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,激于义而死焉(在这件事情上)者也.(《五人墓碑记》)
  2.相当于"于何".译为"在哪里""从哪里"等.
  ①且焉置土石?(《愚公移山》)
  ②非再至,焉知其若此?
  ③焉有仁人在位,罔民而可为也?(《齐桓晋文之事》)
  (二)代词.
  1.相当于"之".
 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.(《捕蛇者说》)
 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.(《师说》)
 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,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.(《五人墓碑记》)
  2.哪里,怎么.
  ①未知生,焉知死(《论语》)
  ②割鸡焉用牛刀(《论语》)
  (三)语气词.
  1.句末语气词,了,啊,呢.
 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,始速祸焉.(《六国论》)
  ②一羽之不举,为不用力焉.(《齐桓晋文之事》)
  ③则牛羊何择焉?(《齐桓晋文之事》)
  2.作句中语气词,表示停顿,相当于"也".
  ①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师焉,或否焉,小学而大遗(《师说》)
  ②少焉,月出于东山之上,徘徊于斗牛之间(《赤壁赋》)
  3.作词尾,相当于"然",译为"……的样子""……地".
  ①盘盘焉,囷囷焉,蜂房水涡,矗不知乎几千万落(《阿房宫赋》)
 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,硿硿焉(《石钟山记》)
  【 之 】
  1. 形如“谓语+之”时,用作代词.
  ①作《师说》以贻之.
 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.
  ③均之二策,宁许之以负秦曲.
  以上三例中的“之”都是代词用,分别充当谓语动词“贻”“知”“均”的宾语,构成动宾结构.反过来说,虚词“之”紧跟在谓语动词后,这个“之”就作代词用.
  2. 形如“主语+之+谓语”时,起取消主谓句子独立性.
  ①孤之有孔明,犹鱼之有水也.
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.
  以上两个例子中“之”前的“孤”“鱼”“师道”在句子中作主语,“之”后的“有”“不传”为动词作谓语.在这种情况下,虚词“之”可以省略不译.即“孤有孔明,犹鱼有水也”;“师道不传也久矣”.
  .3. 形如“名词+之+谓语动词/介词”时,作宾语前置的标志.
  ①宋何罪之有?
  ②何陋之有?
  以上两例中,“之”出现在疑问句中,“之”前面分别是名词“罪”和“陋”,“之”后面是紧跟谓语动词“有”,而且“罪”和“陋”是作为宾语在谓语动词的前面.这种情形下的“之”就作宾语前置的标志.虚词“之”不译,直接把宾语部分还原到谓语动词后面即可.
  4. 形如“名词+之+形容词”时,作定语后置的标志.
  ①蚓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.
  ②马之千里者.
 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.
  ④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.
  以上三例中,虚词“之”后面的“利”“强”“千里”“铿然有声”“乱耳”“劳形”都是形容词修饰“之”前面的名词“爪牙”“筋骨”“马”“石”“丝竹”“案牍”,翻译时,“之”不用翻译,直接把形容词还原到名词的前面即可.
  5.形如“定语+之+名词”时,是作结构助词,译作“的”.
  ①君之病在肌肤,不治将益深.
  ②若能以吴、越之众与中国抗衡.
  以上两例中,虚词“之”后面是名词“病”“众”,分别由前面的“君”“吴、越”作定语修饰,“之”就译作“的”.
  6.形如“之+地点/处所名词”且句中缺少相应的谓语时,就作动词.
  ①子夏之晋.
  ②吾欲之南海,何如?
  ③辍耕之垄上.
  以上三例中,“之”的后面分别是“晋(国)”“南海”“垄上”作为地点名词,“之”的前面没有与“晋”“南海”“垄上”相对应的谓语动词.这种情况下,“之”用作动词,翻译为“去、往、到”.
  7.形如“形容词/副词+之”时,凑成二字或四字音节,不用译.
  ①顷之,烟炎张天.
  ②填然鼓之,兵刃既接,弃甲曳兵而走.
  ③余扃牖而居,久之,能以足音辨人.
  以上三例中,“之”在“顷”“鼓”“久”的后面,为了凑成二字音节而使用“之”.翻译时没意义.
  【 于 】
  1.引进动作的时间、处所、范围、对象、方面、原因等,视情况可译为“在”“在……方面”“在……中”“向”“到”“自”“从”“跟”“同”“对”“对于”“给”“由于”等.:
  ①得复见将军于此.(《鸿门宴》在)
  ②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(《公输》在……方面)
 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.(《出师表》在……中)
  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.(《赤壁之战》向)
  ⑤权起更衣,肃追于宇下.(《赤壁之战》到)
  ⑥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.(《左忠毅公逸事》从、自)
  ⑦故燕王欲结于君.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跟、同)
  ⑧于其身也,则耻师焉……(《师说》对、对于)
  ⑨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……(《记王忠肃公翱事》给)
  2.放在形容词之后,表示比较,一般可译为“比”,有时可译为“胜过”.
  ①良曰:“长于臣.”(《鸿门宴》)
  ②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.(《劝学》)
  3.放在动词之后,引进行为的主动者,可译为“被”,有时动词前还有“见”“受”等字和它相应.
  ①或脱身以逃,不能容于远近……(《五人墓碑记》)
 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……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 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……受制于人……(《赤壁之战》)
  4.复音虚词“于是”,用法与现代汉语的“于是”不完全相同.
  (一)放在句子开头,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,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.现代汉语也这样用.
  于是秦王不怿,为一击缻.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  吴之民方痛心焉,于是乘其厉声以呵,则噪而相逐.(《五人墓碑记》)
  (二)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,“于是”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.可根据“于”的不同用法,分别相当于“在这”“从这”等.
  吾祖死于是,吾父死于是.(“在这职业上”《捕蛇者说》)

1年前他留下的回答

3

 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之、其、为、观、于、时这些虚词在古文中的意思 的全部内容,如果大家还对相关的内容感兴趣,请持续关注上海建站网!

  标签:
内容声明: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由第三方用户投稿提供,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用户负责。上海建站网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连带责任。上海建站网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审核相关关内容,如您发现页面有任何违法或侵权信息,欢迎向网站举报并提供有效线索,我们将认真核查、及时处理。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!
浏览此文的人还看过
造梦西游3猛毒素3级技能书怎么
造梦西游3猛毒素3级技能书怎么

详情:操作步骤/方法【方法1】11.在360浏览器打开造梦西游3小......

应届生毕业证明怎么写 怎么开
应届生毕业证明怎么写 怎么开

详情:操作步骤/方法1首先,我们需要打开word以后,我们就需要有......

来而不往非礼也什么意思?
来而不往非礼也什么意思?

详情:操作步骤/方法11释义: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将作出反应......

如何安装配置DHCP服务器
如何安装配置DHCP服务器

详情:操作步骤/方法1安装DHCP服务器。开始-运行-sysocm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