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:《七律长征》诗的中间四句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写红军战胜困难?你认为诗句中那些字用的精炼形象?请任选两个加以赏析. wujianxiong 1年前他留下的回答 已收到1个回答 晴天的蜗牛...
《七律长征》诗的中间四句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写红军战胜困难?你认为诗句中那些字用的精炼形象?请任选两个加以赏析.
wujianxiong
1年前他留下的回答
已收到1个回答
晴天的蜗牛
网友
该名网友总共回答了16个问题,此问答他的回答如下:采纳率:93.8%
颔联先具体写山,五岭“逶迤”形容其绵延不断.一个“腾”字写出了它的奔腾之势,但它们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“细浪”“泥丸”,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,正是为了反衬红军,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.
颈联是红军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天险,诗人蔑视了这两处困难,只用了“云崖暖”“铁索寒”写出了这两道天险抢渡成功,其他都没有提及.何等轻松!
一个“腾”字,巧用比喻摹动态,凸显体势大化小.“腾”,乃“奔腾、奔驰”之义,一般指有生命或能动之物前行或跳跃之状,自古就有“腾蛟起凤”、“龙腾虎跃”之说.而作者用在此处来形容静如处子的“五岭”之状,将“逶迤”之山比作水之“细浪”,并赋予它以“腾”的动作,化静为动,以动写静,深思熟拈,实属无二.不仅如此,“五岭”体势本自大,“腾”应更显其无拘,然而作者却以“细浪”喻之,使之“腾”却形微,奔却势小,转折之微妙,只可意会.这当然不是“五岭”的本貌,是谁能将这庞大绵延之山化而为小了呢?是神吗?当然不是,是红军战士,是长征英雄.在他们眼中,“五岭”再大总为小,“腾”浪再高也是低.因此,作者的一个“腾”字,委婉托出红军战士无所畏惧的英雄之气,岂不妙哉?
一个“走”字,借助比拟状气势,蕴含张力强变弱.“走”的动作只属于生命,“乌蒙”山再“磅礴”,气势再宏大,它也没有“走”的能力.然而,人行山上,诗人不说人走却说山“走”,赋予山生命的动作和力量,这正是比拟修辞的妙处.不仅如此,诗人还在此处暗设转折,使“磅礴”的“乌蒙”,在“走”入红军战士的视野后,便小成了“泥丸”,它强大的气势陡然变得弱小,以动写静,衬托出红军战士的冲天气概和不可战胜的力量,可谓神来之笔,令人叹为观止.
一个“拍”字,精炼夸张寓内涵,烘托氛围见士气.“拍”,既见水之猛,更显水之险,又含水之声.物之常理:波再高,岂可越其堤;浪再凶,只能撞其岸.然而,作者笔下的“金沙”江水,却非同一般,它偏偏要去“拍”那耸入云霄的山崖——“云崖”,异形破天,夸张大胆,所思超常,想象使然.人们不禁要问:此水浪冲天,哪个敢向前?回答:红军战士.诗中又着一“暖”字,将渡江场面展现眼前.可见,金沙水拍,永远拍不动红军战士的气概;金沙浪高,永远高不过长征英雄的胆量.诗篇以“水”衬人,给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,其构思精巧深得艺术真谛,令我们禁不住纵情狂诵,歌之,呼之,舞之,蹈之.
一个“横”字,简笔白描度情怀,勾画场景托形象.“横”,将大渡河上的泸定桥,仅以“铁索”(十三根铁索)连接的单薄之状勾画出来,素笔白描,不着色调,背景阴冷,气氛悲凉;作者又缀一“寒”字,点明特点,形成与“金沙水拍云崖暖”相异的另一奇景.前动后静,对比鲜明,同为江流,别样险峻.更何况枪林弹雨,硝烟弥漫,如此艰险,不是英勇无敌的红军战士,世间谁能跨越此堑?境之愈难,人之愈勇,反衬精当,形象逼真.此画面,阔人眼界,引人遐思,真是巧极妙极.
诗歌中间两联,四个动词,勾靳四种场景;四个动词,描绘四种险境;四个动词,展示四幅画面;四个动词,烘托四种形象.而四个动词,却表现同一种精神;四个动词,蕴含同一种情感.作者用笔简约而内涵丰富,不写形象而形象呼之即出,将恶劣环境中红军战士“不怕远征难”的气概和“万水千山只等闲”的乐观精神,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烘托了出来,并与诗的开头和结尾紧紧相扣,奏响一曲中国诗坛上的奇妙乐章,铿锵悦耳,弥久不息,融入生命的永恒时空.
1年前他留下的回答
2
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《七律长征》诗的中间四句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写红军战胜困难?你认为诗句中那些字用的精炼形象?请任选两个加以赏析. 的全部内容,如果大家还对相关的内容感兴趣,请持续关注上海建站网!
标签:
内容声明: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由第三方用户投稿提供,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用户负责。上海建站网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连带责任。上海建站网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审核相关关内容,如您发现页面有任何违法或侵权信息,欢迎向网站举报并提供有效线索,我们将认真核查、及时处理。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!